砂孔对照表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分类铸造过程中出现的砂眼缺陷的技术文档。砂眼是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小孔洞,通常由于型砂中的气体未能及时排出而形成。砂眼的存在会影响铸件的质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砂孔类型及成因
- 气孔:这是最常见的砂眼类型,主要由金属液中的气体在冷却过程中无法逸出而形成。
- 侵入性气孔:当金属液与型砂接触时,型砂中的水分或其他挥发物被加热并分解产生气体,这些气体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则会在铸件中形成气孔。
- 反应性气孔:金属液与型砂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这些气体在铸件中形成气孔。
- 侵入性砂眼:型砂颗粒进入金属液中,在铸件表面形成砂眼。
- 反应性砂眼:金属液与型砂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铸件表面或内部形成砂眼。
假设我们正在生产一种铝制发动机缸体,该缸体要求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铸件表面存在多个小孔洞,影响了产品的外观和密封性能。

- 初步检查:首先对铸件进行目视检查,确认孔洞的位置和大小。
- 金相分析: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孔洞的微观结构,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的砂眼。
- 气体分析:检测铸件中的气体含量,以确定是否存在过量的气体。
- 型砂分析:检查型砂的成分和质量,特别是水分含量和挥发物含量。
- 工艺调整: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调整铸造工艺参数,如降低浇注温度、增加排气通道等措施来减少砂眼的形成。
- 改进型砂配方:增加型砂的透气性,减少水分含量。
- 优化浇注系统设计:增加排气通道,确保气体能够顺利排出。
- 提高模具预热温度:减少金属液与冷模具接触时产生的气体。
- 严格控制浇注速度:避免金属液冲击型腔时产生过多的气体。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砂眼的形成,提高铸件的质量。